经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组织评审,歌乐山烈士陵园《歌乐山烈士纪念碑》(又称《歌乐山烈士群雕》)获得“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”,这也是全国雕塑界级别最高的奖项。
烈士群雕位于歌乐山烈士陵园红岩魂广场一期台阶与烈士公墓之间。由438块红色花岗石组成,共19层,高11米,四周各宽7米。1981年,由共青团重庆市委、重庆市教育局、重庆市文化局联合决定,在全市少先队员中集资修建《歌乐山烈士群雕》。据此,聘请原四川美术学院院长、全国著名雕塑家叶毓山教授设计创作了以“浩气长存”为主题的大型烈士群雕。
群雕雕刻有九位烈士形象,他们是牺牲在集中营烈士群体的代表。群雕采用中国传统石窟艺术的“中心塔柱式”结构,集阁雕、浮雕之所长,以连环组合的形式,将烈士们“宁死不屈”、“前赴后继”、“坐穿牢底”、“迎接曙光”等崇高精神风范由九位革命志士向四面展开。
红岩联线表示,红岩烈士群雕可以说几乎每个重庆人都看到过,但其中的主题却不一定都知晓,据悉,群雕正面主题为宁死不屈。强有力的直线交叉体现了革命者视死如归的精神风貌,革命志士们手捧着那位最先倒下的勇士的身驱,悲痛万分。死者的圣洁,生者的愤怒,形成了有力度的节奏对比,迸发出震撼苍天的浩然正气;右面主题:前仆后继。雕塑了一个牢固的战斗集体,一个人倒下了,千万个人冲上去,表现出为真理而战的坚强意志;左面主题:坐穿牢底。烈士们也和常人一样热爱生活、渴望自由,狱中的“小萝卜头”和姐妹们珍惜铁窗外的每一缕阳光,他们同样都懂得自由的价值,但为了更多人过上自由的新生活,革命者们愿把牢底坐穿;后面主题:迎接曙光。革命志士们似乎听到了解放的炮声在回响,看到了胜利的红旗已经飘扬在中国大地上。面对敌人的挣扎,他们亲手制作了红旗,千分亲、万分爱,化作眼泪绣红旗。一针一线,革命志士们用冲天的豪气绣出了一个新的天地。
在烈士群雕下,是一个封闭式的圆形纪念厅,厅内的四根大柱上用铜牌铭刻着烈士英名录,四周圆弧型墙壁上雕刻着一幅大型壁画《在烈火中洗礼》,向人们展示出一部血与火、生与死尖锐搏击的壮烈史诗。在群雕后面的烈士公墓,则安息着300多名革命先烈。
此次共有包括《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》在内共60个城市雕塑项目获得“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”,《丰收门》等40个城市雕塑项目获得“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提名奖”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