雕塑新闻
《构》——中国雕塑学会沙龙青年推介计划第一展述评

    这是中国雕塑学会沙龙青年推介计划系列展的第一展。
  我们命名为《构》。
  这个字是从构成、结构、解构和建构四个词中抽出来的共相。
  “构”具有鲜明的形而上指向,但还不是本体自身。
  我由衷地喜爱现代艺术中的构成主义,理解现代语言学和人类学中的结构主义,因为我是学数学的;我同时同情后现代哲学的解构主义,因为我已经从数学的决定论中逃到了艺术的独立与自由;但我认为中国当代的主要问题不是解构,而是建构。
  但建构的前提是在“构”的高度上思考和运行。
  青年推介计划是中国雕塑学会沙龙一项为期三年的系统策划。旨在推动一批具有潜在创作能量的优秀青年雕塑家,形成他们创作的高潮。但大河入海需要的是融冰化雪的高度和势能。我们今天看到的国际当代艺术是经过现代主义洗礼和锤炼的东西。安尼希·卡普尔、安东尼·葛姆雷、米开朗基罗·皮斯托莱托、安迪·戈尔兹沃斯、甚至宣布现代主义建筑死亡的查尔斯·詹克斯。
  中国现代主义的艺术实践曾于1930年代萌生于上海决澜社,但在那个风雨如磐民族危亡的年代,始终处于相对边缘的状态。1949年后,抽象艺术的一脉以李仲生为代表转入台湾,在绘画方面获得相当长足的进展,门下几乎囊括了台湾现代主义艺术运动最活跃的人物。而于雕塑方面,则首推“五月画会”的杨英风。大陆艺术界直到1980-90年代,出现过一波现代主义浪潮,但随后为后现代主义的观念具象所消解和取代。如今放眼望去,仍能坚持形上创作方向的莘莘学子,可谓凤毛麟角寥若晨星。
  无论如何,我们就从这里开始。
  参展共有6位推介计划成员:
  周长勇是中央美院雕塑系今年毕业的硕士研究生,他曾经是海军潜艇学院的软件教员。这次的参展作品题为《四十万公里》,是一个用三维LED点阵构成的行走的人,或者更确切地说是行走的动态本身。隋建国称之为“第一个三维动态LED雕塑”。
  我曾经在中国科技馆大厅驻足欣赏那个在空中不断变化的点阵——白色小球构成曲面曼妙的舞蹈,勾起我强烈的数学情怀。所以看到周长勇这件在三维空间中呈现纯粹运动的作品我很兴奋!在我看来,这种在真实空间中运用数字技术控制并构成“雕塑”的手段,在方法论上,对雕塑语言的未来具有重要拓展作用。这也是我在2008年策划数码雕塑展的意义所在。
    长勇这件作品运用3DMAX建模,自己编制程序控制空间中各点在时间中或亮或灭,可以说是在三维空间数字雕塑方面一次非常有益的尝试。
  题目《四十万公里》在开始的时候把我们带入一种生命的语境:这是一个人一生不停息地行走所能走过的里程!这是空间的距离,更是生命的长度和能量,甚至是精神的历程和远方。我们为什么要行走?我们从哪里来、到哪里去?这是对生命运动本身的终极追问。
  但随着你更长时间和更深沉的注视,这个行走的人形似乎渐渐地消散开来,我们还可能进入一种更高级的“构成”状态,整个LED在我们的沉静观想中,成为宇宙洪流本身。
  三维数码的程序控制“雕塑”技术,结构主义的本体论哲学立场以及强烈的现代都市霓虹气息,形成了这件作品的艺术创造与表现力。对于周长勇,这是一个起点,我不知道这个方向的可能性有多大,我只能说它几乎是无限的。
  广州美院雕塑系这几年来在毕业创作方面的表现一直堪称抢眼。今年毕业的占研是又一个优秀的例子。他用白色卷尺构成的系列作品有一种空灵的机械感,形上,纯粹,非常讨人喜爱同时也令人迷惑!
  我2008年就曾经在一个广美的展览上注意到他的作品。记得那件东西也是用卷尺制作的,模拟了一个有电脑的工作环境,有点贾科梅蒂“凌晨四点的宫殿”那种超现实主义的气息,而现在的作品看起来结构变得更为规整严谨。显然,这是他两年来持续努力的结果。
  把坚硬的现代工业理性还原到手工的个体性和创造性,把沉重的机械符号转换成无端编织的空间冥想!占研作品的美丽在于“规矩”与“灵性”之间的对立与庸和——这些轻灵莫名空透悬浮的“设计”保持着良好的空间意识、准确的理解力和控制力,同时制作上的难度和精致亦是作品力量最重要的组成部分。
  陈政是中国美院雕塑系的研究生,他在2006年参加了我策划的第一届全国高校雕塑毕业生优秀作品展。当时那件名为《流浪者之屋》的木质作品,显示了一种对于空间的敏锐意识和浓厚兴趣,给我留下深刻印象,好像还评了一个奖。随后是2008年的《中国姿态——首届中国雕塑大展》,2010年的上海公共视觉展,他风格鲜明的作品始终没有离开我的视线。4年倏忽而逝,陈政已经研究生毕业了。在中国美院2010毕业生优秀作品展的布展现场,尽管仍然没有见到他本人,但我一眼就认出了他的作品。
  这些作品的木质结构和怀旧气质令人想到奈薇尔逊的“皇家之潮”,但陈政的“脏盒子”系列没有那种恢弘的祭坛感,相反,它们总是摇摇欲坠,包含分隔的小空间、隐秘的通道、阴影中的楼梯、半开半合的小门、精致的金属件和铅笔的图形,私密,青涩,零乱,昵喃。
  我非常欣赏他对于空间的敏感和才华、幽默的游戏感、想象力和控制力,以及他的执着和坚持——这种品质使我看到一个青年雕塑家真正成长的可能和必然。
  现任教于吉林美术学院雕塑系的韩文华是2008年中央美院毕业的研究生。那年他的毕业创作《千年》获得了包括《中国姿态——首届中国雕塑大展》新锐奖在内的多个奖项。《中国雕塑》还发表了他关于日本立川公共艺术的考察论文。
  《九个立方尺》延续了他解构中国古典文化的创作主题。
  “九”是中国文化中一个至尊的数字,天子九五,洛书九宫。
  木方上镶嵌的云头金属件有效地增强了作品的中国品质,令人联想到那种老式木箱,以及尘封其中祖传的嫁妆和家谱;然而这些木方处于一种被开启的丰富性之中,那种变化无穷的感觉又令人联想到魔方一类理性的智力玩具。于是传统的价值保守与现代的多元开放相遇,河洛象数的玄学本体与现代艺术的形上冲动重合,有一种悠远深厚的东西弥漫在更新和苏醒的气息中,成为对中国当代文化姿态的一个隐喻性表述。
  我们还将在这个推介计划的系列展览中看到他的其他作品。
  马翔毕业于中央美院雕塑系,这次参展的作品名为《恢复》。是用一些拣选并经过处理的小树枝,重新搭建成树干的模样。
  有一种鸟,叫做“织巢鸟”。雄鸟在求偶的季节,到处寻找适合的树枝建筑爱巢,然后邀请雌鸟来参观。但如果雌鸟不喜欢的话,它会立即拆掉重建。
  马翔的作品让我想到这些可爱的小鸟,是因为这些作品中有一种鸟巢式的结构,同样是使用自然的树枝,同样是精致的耐心的细腻的呵护的气息。
  但马翔的作品中多了一重轻微的错位。在真与假、实与虚、自然和结构之间,他不是在创建,而是在“恢复”。这个题目暗示了某种原生的自然的东西被伤害或者破坏了,从而为这件纯净透明、诗性娉婷的作品略添了一笔悲悯与伤逝的色彩。
  我由衷地喜爱这6位年轻人的作品,我也由衷地希望这里仅仅是他们的开始。

 

页数: 共 1/1 页 首页 上一页 1 下一页 尾页
中国雕塑学会 CHINA SCULPTURE INSTITUTE
中国雕塑学会 CHINA SCULPTURE INSTITUTE    备案号:京ICP备12008679号 
微信号:china-sculpture